四海故人尽,为君一系舟。衰残良会少,謦咳宿心酬。
四海故人尽,为君一系舟。衰残良会少,謦咳宿心酬。
八十苦无食,千秋岂暇谋。自惭筹莫助,别后重离忧。
八十苦无食,千秋岂暇谋。自惭筹莫助,别后重离忧。
方苞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¹未遮²山,白雨³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注释: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²遮:遮盖,遮挡。³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乱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⁴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¹²吹散,望乱楼下水如天³
译文: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¹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²忽:突然。³水如天:形容乱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放生鱼鳖(biē)¹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译文: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注释:¹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乱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水枕(zhěn)¹能令山俯仰,风船²解与月裴(péi)³
译文: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注释:¹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²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³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乌菱¹白芡(qiàn)²不论钱,乱系青菰(gū)³裹绿盘。
译文: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注释:¹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²芡:大型水生植物。³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忽忆尝新¹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译文: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注释:¹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献花游女¹木兰桡(ráo)²,细雨斜风湿翠翘³
译文: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注释:¹游女:出游的女子。这里指采莲女。²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³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无限芳洲¹生杜若²,吴儿³不识楚辞招。
译文: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注释:¹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³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未成小隐¹聊中隐²,可得长闲胜暂闲。
译文: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注释:¹小隐:谓隐居山林。²中隐:指闲官。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乱山。
译文: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乱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乱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乱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乱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乱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乱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乱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乱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乱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乱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乱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乱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乱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乱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乱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乱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乱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乱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乱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乱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乱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译文:窗户间熟透的梅子已经掉落满地,墙下的竹笋已成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连雨¹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译文:雨下个不停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
注释:¹连雨:连续下雨。

qíng

fànchéng sòngdài 

chuāngjiānméishúluò qiángxiàsǔnchéngchūlín 
liánzhīchūn qíngfǎngjuéxiàshēn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¹风景繁华地。谯(qiáo)²画戟(jǐ),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jì)³浦溆(xù),杨柳汀(tīng),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zhào),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译文:红红的早霞映照西湖,翠绿的山峦云雾缭绕。杭州乃风景秀丽繁华之地。谯楼城门的左右画戟林立,下临辽阔而整饬有序的街市,金黄和华绿色的楼台一座挨着一座。水边荷叶菱角,汀洲杨柳飘絮,水面上倒映着拱桥的身影,小舟飞快地前行,游人聚集在一片湖光山色里。
注释:¹故都:指杭州。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建都于此。²谯门:古时建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³芰荷:出水的菱与荷。⁴杨柳汀洲:汀和洲均指水中的陆地;杨柳汀洲系指长满了杨柳树的汀洲。⁵虹桥:状若霓虹的拱桥。⁶兰舟飞棹:兰舟,指船,是船之美称;棹为船桨的别名,飞棹,是指飞快地划动船桨,喻船行甚速。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汉元侯¹,自从破虏(lǔ)征蛮,峻陟(zhì)²枢庭³贵。筹帷(wéi)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sòng),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译文:孙沔犹如当年首功封侯的三国魏将张既,自从破虏征蛮,很快被进用至显贵的枢密院。厌恶久在军中,壮年衣绣昼行,回到故乡知杭州太守。身居铃斋清静悠闲,不必再操劳国事,游冶之所多欢乐,未到一年,便唯恐朝廷又要启用有功劳的贤能之士,又征召自己去朝廷做官啊!
注释:¹元侯:诸侯之长。此颂扬地方官地位显赫。²峻陟:威严地登上。³枢庭:犹枢府,政权的中枢,宋代多用以指枢密院。⁴筹帷厌久:筹,筹划;帷,帷幄,行军作战的帐篷。筹帷:是指对战略战术的谋划,也不仅仅是指对战争的谋划,包括对治理国家的谋划。厌久:久而生厌之意。⁵昼锦:白天穿锦绣服装,以示炫赫。⁶铃斋少讼:即铃阁,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少讼,本意为很少有官司公案需要处理,这里则指退居田园就不必再为国家之事操心费力了。⁷周星: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⁸图任勋贤:计划任用功臣贤人。⁹登庸:举用。

  词作上阕写景,景是杭州之景;下阕写人,人是镇杭是官,上下合璧,地灵人杰。

  上阕写杭州之景。开头先从大处落笔,以自然界中的烟霞来渲染气氛:大海映着如火的红霞,远山笼着青色的烟雾。境界阔大,设色艳丽。接下来“故都风景繁华地”一句既点出所写之地——杭州,又是一句总的概括,将“繁华”的杭州置于“海红霞,山烟翠”的大背景中,使人觉得杭州就像镶嵌在这幅美丽画面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接下来数句,是对杭州城美丽、繁华的具体描绘。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宏伟壮观的城门,城门上望楼高高耸立,画戟尽显威仪。然后词人再以城门为立足点自上而下分写了杭州城内、城外的景色。写城内,主要描绘静态的人文景观。“万井”、“金碧楼台相倚”,只用八个字就写出了杭州城内人烟繁阜,市容严整,建筑华美。写城外,物境人事共同构成画面,动静结合,一气呵成。至此,故都的山光水色,已呈现在眼前。

  词的下阕,转笔颂扬镇杭之官的事功人品。下片五十二字, 仅三处用韵,从内容上看,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征战立功, 二为衣锦还乡,三为政绩卓著,并预祝升迁。写得舒徐有致, 雍容闲雅。

  此词作为一首投献词,有“贡谀”的成分,但词中所展现的杭州的社会生活图景、自然风光的确是北宋前期“承平气象”的真实写照。再者,从“贡谀”的角度说,上片只是作为背景与陪衬;但若从反映都市生活的角度说,上片正是此词的精华。写景的视角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笔触亦随之由阔大旷远至精细俊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谐相映,确是柳永词中极具审美价值的雅词。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1-1:第16-17页

zǎoméifāng··hǎixiáhóng--liǔyǒng

hǎixiáhóngshānyāncuìdōufēngjǐngfánhuáqiáoménhuàxiàlínwànjǐngjīnlóutáixiāngyángliǔtīngzhōuyìnghóngqiáodàoyǐnglánzhōufēizhàoyóurénsànpiànguāng

hànyuánhóucóngzhēngmánjùnzhìshūtíngguìchóuwéiyànjiǔshèngniánzhòujǐnguīláixiānglíngzhāishǎosòngyànguǎnduōhuānwèizhōuxīng便biànkǒnghuángjiārènxūnxiányòuzuòdēngyōng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掩卷¹平生有百端²,饱更³忧患转冥顽。偶听鹈(tí)(jué)怨春残。
译文:阖上了书本,想到平生,不禁百感交集。我已经饱历忧患,现在反而变得冥顽不灵了。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才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怨。
注释:¹掩卷:合上书本。²百端:百种情绪。³更:经过,阅历。更事,阅历世事。⁴冥顽:顽固、固执。⁵鹈鴂:即子规,杜鹃。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坐觉¹亡何消²顽日,更缘³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译文:我渐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消磨漫长的日子,只好随意校勘书籍。连闲愁都无福消受,哪能谈得上清欢?
注释:¹坐觉:犹云正觉也。坐:因为。²消:消磨。³缘:借助、凭借。⁴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人校勘文字所用。⁵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词中所写的是一位饱经忧患的中年人索莫的心境。静思身世,万感平生,仿佛对什么事情都麻木了。被愁苦浸的麻木了,莫可奈何只好任由它去,心的麻木只为了减少心灵敏感带来的精神苦痛。

  上片写词人掩卷,从叙写眼前景物开始,想到了词人的心酸的过往,想到了词人更加努力地专研书籍,只是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觉得时间易逝。

  下片转而写词人的内心,“坐觉亡何消白日”写出了作者不知道如何消磨漫长的日子,只能借助校勘书籍来打发时间。内心的愁苦无法和人述说。

  该词表达了词人深悲极苦之情和悲天悯世之意不被人知道,该词是词人从眼前寻常景物写起,却蕴含极为丰富的深情和哲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名篇词例选说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年:205页

huànshā··yǎnjuǎnpíngshēngyǒubǎiduān--wángguówéi

yǎnjuǎnpíngshēngyǒubǎiduānbǎogèngyōuhuànzhuǎnmíngwánǒutīngjuéyuànchūncán

zuòjuéwángxiāobáigèngyuánsuínòngdānqiānxiánchóufēnkuàngqīnghuān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¹未出郡斋²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注释:¹使君:这里指州郡长官。²郡斋:州郡长官的居室或书房。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棹影斡波¹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注释:¹斡波:划水。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鼓声渐急标¹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注释:¹标:龙舟争夺的锦标。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¹
注释:¹桡:桨板。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¹心似烧。
注释:¹输岸一朋:岸上观赛的输方一伙人。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¹请书上。
注释:¹文身:刺花的身体。据说在肉身上刺刻花纹,下水可以免受蛟龙的伤害。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前四句“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交代节令、天气、环境,渲染赛前热闹的气氛。

  第五、六句写州郡长官前去观看竞渡。第七、八句用“罗衣”、“银钗”借代观看竞渡的女士,从味觉、视觉两方面形容观看比赛的人多。

  第九至第十八句描绘第一次竞渡的情景,所用比喻特别多,例如以:飞万剑:形容棹影上下翻飞的快捷,以“鼓声劈浪鸣千雷”比喻鼓声既响又急,以“目如瞬”形容龙目的生动,以“霹雳惊”形容坡上观众喊声突发、惊天动地,以“虹霓晕”形容锦标五彩缤纷,令人五花缭乱。

  第十九、二十句“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写竞渡双方的情绪,“两岸十舟五来往”写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使竞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第二十三句“须臾戏罢各东西”中的“各东西”意思是塞外以后各自分开,第二十四句“竞脱文身请书上”的意思是刚赛完,输方不服,双方又脱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请求再决雌雄。

  最后四句是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感慨,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