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瘦梅花树。先有啼鹃语。春波涨绿拍长空。堤畔行人如在水当中。
东风吹瘦梅花树。先有啼鹃语。春波涨绿拍长空。堤畔行人如在水当中。
此生合作苏门隐。坐啸孤山应。月明亭外理琴丝。定似成连海上刺船时。
此生合作苏门隐。坐啸孤山应。月明亭外理琴丝。定似成连海上刺船时。
吴藻

吴藻

吴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词人,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县。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自绘饮酒读骚图,又题饮酒读骚图曲。著有《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书屋诗》等。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武陵¹溪口驻扁舟²,溪水随君向北流。
译文:小船停泊在武陵溪口,溪水还要陪伴您向北奔流。
注释: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¹武陵:武陵县(今湖北竹溪县),这里指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地区。武陵溪口即卢溪。²驻扁舟:小船停泊在渡口。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行到荆(jīng)¹上三峡²,莫将³孤月对猿愁。
译文:当你驶过荆门进入三峡的时候,切莫同孤月一样,听着猿的悲啼发愁。

  此诗前两句写溪口送别,寓己相送之怀,别情与溪水俱长;后两句设想友人远行之累,劝慰友人要宽解自己。此诗连用五个地名,但其诗如行云流水,毫无板滞之感;融情入景,琅琅上口,百读不厌。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写这位朋友自卢溪别后,已来到武陵溪口,沅江的水,流到溪口,称为溪水,他乘的船停在溪口,准备穿过洞庭湖,直奔长江。这时沅江的水仿佛跟着他向北流去,作者送别之情也跟着溪水随友人北流。

  这位朋友是到四川去的,进入长江,就要逆流而上,穿过三峡天险,于是作者又进一步关心起入川的友人,在后两句写下了:“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两句是想象友人由荆门入三峡的情景。到了荆门,还要沿江西上进入险岩壁立的三峡。这时候“两岸猿声啼不住”,过往的客人听起来就象诉愁啼怨,心情格外紧张。自古以来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谣。想到这里,作者就劝朋友不要对着孤月听到猿声就发愁。末句笔锋一转,由实景的描写转向虚境意愿的描写,更显别后深情。

  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意不提卢溪送别的事情,把惜别的深情寄寓在友人别后的甘苦上,设想这位友人在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整首诗全是为朋友着想,先想到的是远在武陵溪口停着一条友人北去的小船,从中体现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怀念。在创作手法,上真是另辟蹊径,别具风情。

参考资料:
1、 赵钦一编著. 幼学唐诗100首[M]. 北京:中国书店,1993,24-25.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长沙道中¹,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²者,用其意为赋³
译文:在去长沙的路上,看到一处墙壁上面有妇人题写的文字,其内容好像含有很大的遗憾,于是揣摩她的心意写下这首词。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香”“天下乐令”,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长沙道中:去长沙的路上。²恨:悔恨,遗憾。³为赋:这里指写词。为,创作。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¹。秋月春花²,输与寻常姊妹家。
译文:妇人泪眼盈盈,想到过去在青楼里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已经不是其他姐妹的对手,所以才离开青楼。
注释:¹“往日”句:语出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泛指华贵的闺房。一说借指妓院或指青楼中的女子,多指妓女。²秋月春花:语出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夜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此处借喻女子容貌。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水村山驿¹。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²
译文:水边的村庄,山中的驿站,居处清贫,天色已晚,身如行云,漂泊无定。面对西风,没有等到雁来,也盼不到情人的书信。
注释:¹山驿:山中的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²“锦字”二句:意谓盼不到丈夫或情人的书信。锦字,用锦织成的文字。晋代苏蕙作回文诗,用五色丝织成,名《回文璇玑图》。《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兰若。善属文。滔,待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婉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四百八十字。”后用以指妻寄夫的书信。立尽,站到最后。雁,传书之鸿雁。古谓鱼、雁皆能传书。此借指书信。

  这首词为弃妇代言。上片通过今昔、人我对比,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之痛;下片专就眼前境遇来写,进一步表达如今日暮飘零、托书无人的凄惶悲凉之感。全词语言浅近通俗,格调哀婉凄楚,体现了词人对弃妇不幸遭际的深深同情。

  此词主要写女主人公往事不堪回首,而今日暮飘零、托书无人、悲凉凄惶的处境;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所代言的弃妇不幸的生活遭遇的深切同情。

  开篇“盈盈”一句,写出了弃妇我见犹怜的伤心情状。这里运用白描,说明弃妇失去美好的生活,含泪悲啼。“往日”一句,谓昔时美好的生活不再,说明了她“盈盈泪眼”的缘由。“秋月”两句,表明她年迈色衰,难与他人相比美。这是她离开青楼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她“恨”之所在。“水村”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弃妇如今飘泊无定的生活。最后“锦字”两句谓寄书无人,难以通讯。这两句被后人评为“风致妍媚”,此词也因此被认为妍媚词。

  全词上片写女子失去了往日的幸福生活,当前处境与过去反差很大,难以与普通姐盈相比。下片写她如今生活清苦,孤身漂泊不定,撰写书信,也无法投递。其人处境难耐,情景悲凉凄惶。小词写得浅近通俗,格调哀婉凄楚,体现了稼轩词婉约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100-101
2、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31-32
3、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22-223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金山¹²在沧溟(míng)³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译文:金山缥渺隐现在茫茫江水中;雪浪澎湃,冰涛直立,浮沉着山上的仙宫。
注释:¹金山:在江苏镇江西北,原在江中,明代后沙淤成陆,与南岸相接。²杳:遥远。³沧溟:这里指烟霭弥漫的大江中。⁴雪崖冰柱:形容金山聋立江中的檬子。⁵仙宫:指金山上寺院亭阁等建筑。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qián)¹扶持²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译文:山自古以来支撑着天与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悬挂在它的西和东。
注释:¹乾坤:天地。²扶持:搀扶,辅助。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我泛灵槎(chá)¹出尘世,搜索异境窥²神功³
译文:我乘着只小船来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尘世;探幽访奇,这神异境界中的景物,真如鬼斧神功。
注释:¹灵槎:即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中的木筏。《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²窥:探看。³神功:神人玄妙神奇的功绩。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一朝登临重叹息¹,四时²想象何其雄!
译文:登上山顶禁不住再次感叹,想象这儿四时的景色该是何等地雄壮恢宏。
注释:¹重叹息:因惊奇而感叹不已。²四时:朝、耋、夕、夜属一天之四时;春、夏、秋、冬属一年之四时。链这里主要指一天之四时。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译文:夜间卷起了高阁的帘子,北斗就挂在窗前;巨大的鲸鱼在江面上吹起浪花,直喷高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pī)(lì)¹(chuí)蛟龙。
译文:毁坏船只、冲破堤岸只是小事一桩;往往可见到霹雳震响,击打着蛟龙。
注释:¹霹雳:巨大的雷声。形容江清的声势。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寒蟾(chán)¹八月荡瑶海²,秋光上下磨青铜³
译文:八月里月光明媚摇荡着清澈的江水;水天一色,月亮似乎随着江水被上下摩弄。
注释:¹寒蟾:指秋月,古代神话以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²瑶海:代指长江。³青铜:青铜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鸟飞不尽¹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译文:傍晚的天空一碧如洗,乌儿在天边飞翔;一阵阵风吹过芦苇荡,把悠扬的渔歌不时传送。
注释:¹不尽:不出。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蓬莱¹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²遥应同。
译文:久闻海上蓬莱仙岛的胜境却无法前往,眼前这难以比拟的壮丽景色想来与蓬莱相同。
注释:¹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泛指仙境。²绝致:绝妙到达极点。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¹会谁能穷?
译文:潮水上涨又退落,白天过了又是夜晚;万物与气运相会,有谁能把它的奥妙完全弄懂!
注释:¹数:自然规律。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百年形影浪¹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²
译文:人生百年不必飘泊承受无尽的苦难,我想就在这里安度余年,从从容容。
注释:¹浪:徒然,白白地。²安微躬:安顿我这卑微的身躯,等于说在这里居住。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白云南来¹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²
译文:远远望见白云从南面飘来,又使我目送着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思乡的情衷。
注释:¹白云南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阎立本)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我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侯云移乃行”。²随征鸿:像候鸟大雁一样应时而归。

  这首诗开门便见山,以四句来状写山峰之高与它的天长地久。诗人说,金山远在那烟波弥漫的大江之中,它直插云霄,又值秋凉(下有“八月”之句为证),因此,山峰上早已是雪崖冰柱的世界了,仙宫便飘浮在其间。诗人又说,金山由天地(乾坤)扶持,历经古今,岿然不变;而日月又仿佛悬在它高高峰顶的东西两边,朝夕照耀、千古相伴。一开始,就为金山抹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从而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接下四句,诗人便写自己去登临金山,“搜索异境”。灵槎,即指浮槎,为了进一步加浓神话色彩,故换“浮”为“灵”。诗人夸说自己行程:我便乘着灵槎出尘世到金山仙境去,要在那仙山琼阁中探奇访胜,窥看造物主的神奇功绩。说话之间,他已登上了久已向往的金山,送目纵观,便一下惊诧于眼前天造地设的异境,连连抚膺长叹。他的思绪此时也随着多变的景物而快速运转,脑际一一闪过想象之中的四季风光,又叹道:是何等雄奇。

  下面八句,诗人挥动如椽之笔,描画了金山秋日异景。其时已是傍晚,诗人留宿在金山寺内的仙阁中。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之际,他赶紧凭窗,再次饱看奇景。刚一卷起帘子,便看见北斗七星像个勺子,闪闪发亮,挂在阁前。俯视大江,只见江中恰有一条世所罕见的大鲸,它乘风驾浪,扬起的浪花直吹长空。江上波涛汹涌,被摧毁的船只、断裂的堤岸,难以计数。此时,水天已连成一片,一条蛟龙正在兴云作雾,腾挪太空,但阵阵霹雳,又往往把它搥得无处躲藏,景象煞是奇险,不一会儿,又风平浪静了。八月的寒蟾(活泼泼地跳荡在瑶海之中,天上月,水中月,上下遥遥相对。蔚蓝的天空,这时也像是一面平滑的青铜镜,高悬在天上,倒映在水中,秋月的光辉就上上下下、一刻不停地磨着这两面镜子,把它们磨得纤尘不染。正在这时候,诗人看见一群小鸟儿,飞到了青铜镜似的蓝天之上,它们拼命鼓翅飞啊飞啊,可总也飞不出这苍茫的暮天;隐隐约约,突然又传来渔舟唱晚的歌声,悠扬动听,别有风味。然而一阵从芦花里吹来的清风,又忽然刮断了歌声,让他感到十分遗憾。这八句,诗人通过丰富瑰丽的想象,夸张多变的手法,把这神化了的金山风光,写得绚丽多彩,气象万千,宛然如在人目前,其中“鸟飞”二句,据《王直方诗话》说,还大为王安石称赏。

  “蓬莱”四句,写诗人的思绪由金山想象到蓬莱。诗人既惊喜于金山的无限风光,便由此及彼,想象到久闻其名而至今尚未涉足的蓬莱,它与金山,一为海上神山,一为江中神山,那么,景象的雄伟、景致的奇绝,蓬莱该也是与金山相似的了。像眼前金山,潮生、潮落,各有一番景致;夜还晓,晓还夜,“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景物与时间、季候运会,则景色的变化,无人能够看尽。他想蓬莱仙境也是这样。

  最后四句,写诗人想安身金山的念头,而又以思归作结。仙山美景是如此令人陶醉,诗人心中升起一个强烈愿望:人生百年,形影不过是世间一过客,不必徒然熬苦自己。我干脆就在此地安身立命。正在如此打算,却不料“白云南来”。故此时南来白云进入了这位正在长望中的诗人的视野,便使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父母双亲来,而“又起归兴随征鸿”,决定还是返回人间了。

  这首诗,诗人把常见的登山览景的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写成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游仙式的写景诗,通篇充满着神异的色彩,兼之感情奔放,造语奇壮,意境阔大雄伟,音调高亢嘹亮,因而在给人以壮美享受的同时,又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它和苏轼的《游金山寺》诗,同是咏金山风光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6:第475页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丹桂花开第二番¹。东篱(lí)²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³,海上仙槎(chá)去复还。
译文:好一个闰中秋,月中桂树已经盛开两次,九月来迟,登高饮菊花酒的重阳节也因而“期宽”。天宴的圆月如同人间的宝镜一样,缺而复圆,自天河而来的仙界小船,也在此刻去而复返。
注释:思佳客:词牌名,即鹧鸪天,定格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闰中秋:即一年中接连有两个中秋节。¹花开第二番:指两次中秋使月中桂树两次开花。²东篱:指菊,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³“宝镜”句:用南朝陈之驸马徐德言“破镜重圆”故事。宝镜,指圆月。⁴仙槎:神话中来往于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的木筏。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
分不尽,半¹凉天。可怜闲剩此婵(chán)(juān)²。素娥³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lán)
译文:分不尽啊,这闰中秋的凉爽天气。可叹我闲暇无聊,只能与这天宴明月相伴。深秋尚未到来,天气还算不宴寒冷,月中嫦娥又出现在梦中,今夜我仍将独倚栏杆,欣赏这皎洁的明月。
注释:¹分、半:均与八月十五相关。²婵娟:形容月光美好,亦可代指天上的明月。³素娥:月中嫦娥。⁴三秋:即秋季,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思佳客》,即《鹧鸪天》,首见于北宋宋祁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调最多。《词谱》卷十一说:“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因贺铸词有“化出白莲千叶花”句,故又名《千叶莲》,又因其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故又名《半死桐》,又名《于中好》、《思越人》、《看瑞香》、《第一花》、《禁烟》、《翦朝霞》、《骊歌一叠》、《锦鹧鸪》、《避少年》、《鹧鸪引》、《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下片五句,上下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丹桂”四句,上片写闰中秋景色及词人的感想。言桂花已经二度开放,菊花的花期亦相应延长了。词人以桂、菊两种秋季当令的花,点出“闰中秋”的特点;即是这年秋天有了两个八月,秋天就足足延长了三十天。因此,接着词人又说,天上的圆月就像人间的宝镜一样,因为是“闰中秋”,所以缺而复圆;而自天河而来的泛星槎亦在“闰中秋”时去而复还。“仙槎”,即贯月查。  

  “分不尽”五句,下片即景感怀。言中秋天凉,而时令也在八月之半,今遇“闰中秋”,所以又可以将之分成一半,故词人反而有“分不尽,半凉天”的一种感觉,词人闲暇无聊,唯有这天上圆月与之作伴,又因为是在“闰中秋”的缘故,时令还没有到深秋,所以气候也还不太凉冽;月中嫦娥也显得非常引人注目,所以词人才有可能,又一次在这天晚上独倚栏干欣赏这一圆月了。

jiā··rùnzhōngqiū--wényīng

dānguìhuākāièrfāndōngzhǎnquèyànkuānrénjiānbǎojìngrénghǎishàngxiāncháhái

fēnjǐnbànliángtiānliánxiánshèngchánjuānéwèisānqiūmèngyíngjīnxiāoyòulán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¹萧然²似野僧(s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注释:¹兴味:兴趣、趣味。²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¹,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
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
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qīngmíng--wángchēng

huājiǔguòqīngmíngxìngwèixiāoránshìsēng

zuólínjiāxīnhuǒxiǎochuāngfēnshūd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