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xiè)(hòu)承际会¹,得充²君后房³
译文:我意外地同您邂逅,因此有幸住在您的闺房中做您的妻室。
注释:¹际会:机遇。²得充:能够。³后房:妻子。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情好新交接,恐栗(lì)若探汤¹
译文:虽然与丈夫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惧小心,如临热水。
注释:¹探汤:把手伸进滚开的水中,这里比喻诫惧之意。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译文: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我努力尽心,愿意成为您家族的一员。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chóu)(móu)¹主中馈²,奉礼助蒸尝³
译文:整顿好仪表主管厨房飨客的菜肴,遵循礼仪辅佐举办祭祀。
注释:¹绸缪:系好衣服的带结。比喻整顿好仪表。²主中馈:主管厨中飨客的菜肴。³蒸尝:祭祀。冬天祭祀叫蒸,秋天祭祀叫尝。
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
思为莞蒻(ruò)¹席,在下蔽匡床²
译文:又愿意变成蒲草做成的席子,在下面遮蔽方正安适之床。
注释:¹莞蒻:细嫩的蒲草,可以做成席子。²匡床:方正安适的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愿为罗衾帱(chóu)¹,在上卫风霜。
译文:又愿意变成绸做的被子和帐子,在上面挡住寒冷的风霜。
注释:¹罗衾帱:绸做的被子。帱,床帐。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洒扫清枕席,鞮(dī)¹芬以狄香²
译文:每天贤惠地把枕席清扫干净,并用上“鞮芬”或“狄香”熏香。
注释:¹鞮:古代一种皮制的鞋。²狄香:外国来的香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重户结金扃(jiōng),高下华灯光。
译文:我把重重的门户都关好,屋里上下都点起装饰美丽的灯。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译文:解衣就寝,铺好枕头并挂好帐子,陈列素女、天老的图像。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素女¹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译文:我要以素女为师,像她那样,仪态形容要呈现万种美姿。
注释:¹素女:天上的仙女。
众夫希所见,天老教轩皇。
众夫希所见,天老¹教轩皇²
译文:这是多数男子没有见过的,还有天老黄帝阴阳导养术图像。
注释:¹天老:皇帝的辅臣。²轩皇:指黄帝。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译文:快乐莫过于夜晚的快乐,一辈子也难忘和丈夫共度的时光。
“同声歌”,有“同声相应”之意。这首诗写女子自幸得嫁给令她满意的丈夫,表示愿意尽妇职,希望能够与丈夫长久恩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意外地同您邂逅,因此有幸住在您的闺房中做您的妻室。

虽然与丈夫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惧小心,如临热水。

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我努力尽心,愿意成为您家族的一员。

整顿好仪表主管厨房飨客的菜肴,遵循礼仪辅佐举办祭祀。

又愿意变成蒲草做成的席子,在下面遮蔽方正安适之床。

又愿意变成绸做的被子和帐子,在上面挡住寒冷的风霜。

每天贤惠地把枕席清扫干净,并用上“鞮芬”或“狄香”熏香。

我把重重的门户都关好,屋里上下都点起装饰美丽的灯。

解衣就寝,铺好枕头并挂好帐子,陈列素女、天老的图像。

我要以素女为师,像她那样,仪态形容要呈现万种美姿。

这是多数男子没有见过的,还有天老黄帝阴阳导养术图像。

快乐莫过于夜晚的快乐,一辈子也难忘和丈夫共度的时光。

注释

际会:机遇。

得充:能够。

后房:妻子。

探汤:把手伸进滚开的水中,这里比喻诫惧之意。

绸缪:系好衣服的带结。比喻整顿好仪表。

主中馈:主管厨中飨客的菜肴。

蒸尝:祭祀。冬天祭祀叫蒸,秋天祭祀叫尝。

莞蒻:细嫩的蒲草,可以做成席子。

匡床:方正安适的床。

罗衾帱:绸做的被子。帱,床帐。

鞮:古代一种皮制的鞋。

狄香:外国来的香料。

素女:天上的仙女。

天老:皇帝的辅臣。

轩皇:指黄帝。

简析

  “同声歌”,有“同声相应”之意。这首诗写女子自幸得嫁给令她满意的丈夫,表示愿意尽妇职,希望能够与丈夫长久恩爱。

张衡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秋到边城角声¹哀,烽火²照高台³。悲歌击筑,凭高酹(lèi),此兴悠哉。
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注释:¹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²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³高台:本处指高兴亭。⁴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⁵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bà)¹烟柳,曲江²池馆,应³待人来。
译文: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¹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²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³应:应该。⁴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台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台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378-1379 .

qiūmèi ·yuèshíliùwǎndēnggāoxìngtíngwàngchángānnánshān

yóu sòngdài 

qiūdàobiānchéngjiǎoshēngāi fēnghuǒzhàogāotái bēizhù pínggāolèijiǔ xìngyōuzāi 
duōqíngshuínánshànyuè yúnkāi qiáoyānliǔ jiāngchíguǎn yīngdàirénlái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¹有棘(jí)²,斧(fǔ)以斯³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矣。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注释:¹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²棘:酸枣树。³斯:析,劈开,砍掉。⁴夫:这个人,指陈陀。⁵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⁶谁昔:往昔,由来已久。⁷然:这样。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有梅¹,有鸮(xiāo)²(cuì)³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diān)思予。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释:¹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²鸮: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³萃:集,栖息。⁴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⁵顾:管,在意。⁶颠倒:跌倒。

  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1-273

mén

míng xiānqín 

ményǒu zhī liáng guórénzhīzhī zhīér shuírán 
ményǒuméi yǒuxiāocuìzhǐ liáng suìzhī xùn diāndǎo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¹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译文: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注释:¹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巫峡¹之水能覆(fù)舟,若比人心是安流²
译文: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注释:¹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²安流:平静的水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译文: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¹为参商。
译文: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注释:¹牛女:即牛郎织女。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译文: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何况如今鸾(luán)¹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译文: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注释:¹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shè)不馨香。
译文: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为君盛容饰¹,君看金翠无颜色²
译文: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注释:¹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²无颜色:即无光彩。
行路难,难重陈。
行路难,难重陈¹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注释:¹陈:陈述。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译文: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水上行船更危险。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译文: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君不见左纳言¹,右纳史²,朝承恩,暮赐死。
译文: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注释:¹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²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此诗首先用了两个对比,以太行之路险能摧车和巫峡之水急能覆舟来与多变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与后者相比实在是平坦之途,从而读者可想见人心之险恶了。

  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人心易变的具体表现。一个是赵壹所说的当别人说你好时仿佛羽毛能从你的皮下生长出来,而当他不喜欢你时,同是这一层皮他却能说成是生疮溃烂。另一个则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却非常恩爱,但没有想到这样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关系也会反目成仇,就像参、商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一样,变成了“有你没我”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第三个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是讲女人取悦于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其青春貌美,而随着其年长色衰男人就不再宠幸她了,李夫人就是为自己这个遭遇而怨恨的。但这个典故还只是一个铺垫,下面的第四个典故“鸾镜”进一步说明,女人爱照镜子,当她还在为自己依然充满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没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经变心了。

  接着诗人用了两个排比句,讲失去了男人恩宠的女人,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其回心转意了:为男人用香兰、麝香熏衣服,但变了心的男人却不闻其香;为男人盛妆打扮修饰,男人看着这些金玉饰品却不见其色。

  接下来诗人对上述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行路难”,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发出了呼喊,并对诗一开头就提到的山、水之险进行回应。但这还只是诗人表面的目的。此诗的深层目的在于为君臣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臣子的遭遇而鸣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赐死的,可以说在朝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诗人认为,行路难,其实不是说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当然也可以扩展为所有上下级交往甚至于一切人际交往)之中的难测的“圣心”。变化莫测的圣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抛弃自己的臣子。

  诗人在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最高统治者展开了批判,其勇气可嘉,但也让人为其政治前途感到担心。当然诗人敢于这样写的原因在于在他写此诗时,与他想法相同的还大有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促成他敢于放言。另外诗人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设法改善君臣关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这样对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的诗歌,诗人灵活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并且通篇运用比喻,结构紧凑、首尾相应,使全诗在展现批判力量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想见此诗发表的当时,是颇能引起广大士绅的强烈共鸣的,但这也为其他不满诗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击借口。后来诗人遭到贬谪此诗可能就是一个导火索。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译文: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¹插镜中看。
译文: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注释:¹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¹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译文: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注释:¹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¹无力凭栏杆。
译文: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¹太真:唐杨贵妃号。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dān

luóyǐn tángdài 

yànduōyānzhòngkāinán hóngruǐdāngxīntán 
gōngzuìguīdēngxiàjiàn měirénzhāochājìngzhōngkàn 
dāngtíngshǐjuéchūnfēngguì dǎifāngzhīguóhán 
wǎngèngjiāngsuǒ tàizhēnpínglá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