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东风,吹送故园春色。低晴浅雨,做清明时节。
多谢东风,吹送故园春色。低晴浅雨,做清明时节。
昨夜花影,认得江南新月;一枝枝漾,春魂如雪。却问东风,怎都来伴阒寂。
昨夜花影,认得江南新月;一枝枝漾,春魂如雪。却问东风,怎都来伴阒寂。
绣屏绮陌,有春人浓觅。闲庭闭门,翻锁一丝愁绝;
绣屏绮陌,有春人浓觅。闲庭闭门,翻锁一丝愁绝;
梦儿无奈,又随春出。
梦儿无奈,又随春出。
张惠言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 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见说¹东园²好,能消北客³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yān)
译文:东园的风景非常美,今日一见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闷。我虽然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楼台一看,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从未见到过的美景。正是因为东园美丽的风景才把我留在了这里。
注释:¹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²东园:江苏仪真风景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³北客:苏轼自谓。因仪真在宋都开封之南,故自称“北客”。⁴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⁵行尽:游遍,游完。⁶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短日¹明枫缬(xié)²,清霜暗菊球。流年³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bìn),莫教秋
译文:日照短的秋天,鲜明的枫叶如织锦。清白的秋霜降下后,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了。回顾我的青春年华已交给东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我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注释:¹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²缬:染有彩纹的丝织品。³流年:光阴。⁴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⁵凭仗:借助。⁶挽回潘鬓:留住潘岳那样的鬓发。潘岳: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⁷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写“东园好”。“见说”,点明非“听说”,是亲身感受。具体好在哪里,好在“能消”像苏轼这样政治“北客”之“愁”闷,这是铺垫之笔。第三、四、五句,写百闻不如一见,东园风光实属迷人。虽然苏轼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一“登楼”,纵观全景,气象万千,顿觉豁然开朗,令人神往。这是苏轼“行尽江南南岸”所未曾见到的美景,颇有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正因田园如画的仪真,才把苏轼“淹留”、挽留住了。

  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第一、二句特写白昼“短日”的“枫”虽“明”而已“缬”,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这典型的带有双关意义的深秋景物,是在给予苏轼什么。第三句,一语道破此时此地苏轼思想的真谛:“流年回首付东流!”似有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后两句,借助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自我安慰:凭借东园的美好景色,让苏轼内心增添了愉悦。凭借潘岳的能耐,延缓苏轼逐渐发白的双鬓。

  全词借景抒情,借东园美好迷人的风光事物,敞开了苏轼旷达宽阔的胸怀,消解了多年积抑于心的愁闷。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也为苏轼内心增添了心事忡忡的忧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00-903

nánzi··jiànshuōdōngyuánhǎo--shì

jiànshuōdōngyuánhǎonéngxiāoběichóusuīfēiqiědēnglóuxíngjǐnjiāngnánnánànyānliú

duǎnmíngfēngxiéqīngshuāngànqiúliúniánhuíshǒudōngliúpíngzhàngwǎnhuípānbìnjiàoqiū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sài)¹得家报²云秋海棠³开矣,赋此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小令。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塞上:塞边,边界上。²家报:家中信息。³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六曲阑干¹三夜雨,倩谁护取此慵(yōng)²。可怜寂寞粉墙³东,已分裙钗(chà)绿,犹裹泪绡(xiāo)
译文: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园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注释:¹六曲阑干:指代亭园。²此慵: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³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⁴裙衩: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⁵绡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xīng)(sōng)¹。旧欢²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落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半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¹惺忪: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²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可真正地爱上,某位女子真正地烙于体的心上时,就会懂得那一低头的风情,似花枝轻摇,又似花露滚落。而纳兰的妻子优雅清丽,一如随风扭动腰肢的秋海棠般娇而不艳。

  下片转入追怀往昔,描绘了往日的美好时光和此时“肠欲断”的凄苦之情。一句“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表现出爱妻在纳兰心中就如梦幻中的仙子。词中写道:明明夜已深,她却不知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着,白日里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鬓边垂着,清冷的月光倾泻半床,好像才从仙境而来的仙子,娇媚慵懒。“旧欢如在梦魂中”,眼前的这一切是真还是假,是实还是虚,恐怕纳兰自己也无法分辨,爱妻的模样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旧爱已逝,新欢如何,或许这位续娶的夫人深深地爱着纳兰,看到明媚的花儿开了,赶紧摘一朵垂于鬓下,欢喜地为夫君写去家书,小女儿的情态跃然纸上。海棠还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鬓垂海棠花的模样像极了夫君昔年的旧人。塞外西风呼啸,连着天际的枯黄令离人更加愁苦。词的最后写道:身在塞外,心里却时刻惦念着家中。逝去的时光只能在梦中再相见,而如今早已肝肠寸断,秋风又何必再来滋扰。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当,既是极力描写烘托寂寥苦涩之意,也不显得矫揉造作,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12页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míng)¹²山径,高斋(zhāi)³次水门
译文: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注释:¹暝色:即暮色,夜色。²延:展开,延伸。³高斋:即江边阁。⁴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薄云岩际¹宿²,孤月浪中翻。
译文: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注释:¹际:之间。²宿:栖宿。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guàn)鹤追飞静¹,豺狼得食喧²
译文: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注释:¹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²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qián)¹
译文: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释:¹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宿jiāngbiān

 tángdài 

míngyánshānjìng gāozhāishuǐmén 
yúnyán宿 yuèlàngzhōngfān 
guànzhuīfēijìng cháilángshíxuān 
miányōuzhàn zhèngqiánkūn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人有亡¹斧者²,意³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其;视其颜色,窃斧其;听其言语,窃斧其;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其。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¹⁰见其邻之子,其行动¹¹、颜色¹²、动作皆¹³无似窃斧者¹⁴其。
译文: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释:¹亡:丢掉,丢失。²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³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⁴其:指代邻人之子。⁵窃:偷盗。⁶视:看。⁷无为而不窃斧其: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⁸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一会儿,不久。⁹他日:另一天。¹⁰复:再,又。¹¹行动:走路的姿势。¹²颜色:表情。¹³皆:都。¹⁴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王鲁为当涂宰¹,颇以资产为务,会²部民³连状诉主簿(bù)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王鲁在当涂做县令的时候,专门从事贪污财物的勾当。恰逢自己统属下的百姓连名上状告发他的主簿贪污受贿。王鲁在状子上批道:“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伏在草丛里的蛇却已经惊骇不已了!”
注释:¹宰:主官,这里指县令。当涂为今安徽当涂县。²会:恰巧、适逢。³部民:统属下的人民;邑民。⁴连状:连名上状。⁵主簿:管理文书簿籍的官员。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