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青溪照鬓丝,小姑何处理娥眉。画师要著樊通德,难写银镫拥髻时。
独坐青溪照鬓丝,小姑何处理娥眉。画师要著樊通德,难写银镫拥髻时。
钱谦益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2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花光浓烂¹柳轻明²,酌(zhuó)酒花前送我行。
译文: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我践行。
注释:¹浓烂:形容鲜花灿烂。²轻明:一作“轻盈”。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我亦且¹如常日醉,莫教弦(xián)管作离声²
译文: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注释:¹且:一作“只”。²离声:指别离歌曲。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后二句抒情,内里实在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这首诗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

  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123

biéchú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āguāngnónglànliǔqīngmíng zhuójiǔhuāqiánsòngxíng 
qiěchángzuì jiàoxiánguǎnzuòshēng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曾向¹钱塘²住,闻鹃³忆蜀(shǔ)乡。
译文:我曾经住在钱塘时,每每听到杜鹃的啼叫,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远在四川的家乡。
注释:¹向:在。²钱塘:即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³鹃:杜鹃。⁴蜀:四川。家铉翁是四川眉山人。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译文:如今我被羁押在燕京,不知道今晚梦中,是回到四川,还是回到钱塘?

  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诗人客居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后两句写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这首小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成今昔对比。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因为北方领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临安,所以家铉翁住在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家铉翁是四川人,闻鹃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寄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后两句写眼前,南宋已经灭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这时候恢复失土已成画饼,不要说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临安,也都成了异族统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铉翁无限怅惘地问:今天晚上做梦,是梦蜀地还是梦临安呢?言下之意,两地分别代表家与国,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恋感伤。

  前后二层,后层是前层的延续,前层是为后层预做地步,这就是论诗者所谓的加一倍写法。诗在谋篇手法上显然是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但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家铉翁诗却表现亡国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家铉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感慨兴亡盛衰的诗中很普遍,典型的可举虞集的《挽文丞相》诗,末联说:“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用晋过江诸人新亭洒泪叹中原沦丧的典故,说那时还有半壁江山,如今连一点残山剩水也没有了。这与家铉翁梦四川、梦钱塘同一机杼。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24页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齐景公好¹(yì)²,使³烛邹(zōu)鸟而亡之。公怒,诏(lì)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¹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¹¹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¹²罪一也;使¹³吾君以鸟之故¹⁴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¹⁵鸟而轻¹⁶¹⁷,是罪三也。数(shǔ)烛邹罪已毕¹⁸,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¹⁹矣。”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¹好:爱好,喜爱。²弋: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³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⁴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⁵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⁶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⁷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⁸欲:想。⁹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¹⁰数:历数;列举。¹¹汝:你。¹²是:这。¹³使:致使,让。¹⁴故:原因,缘故。¹⁵重:重视,以……为重。¹⁶轻:轻视,以……为轻。¹⁷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¹⁸毕:结束。¹⁹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读书不作儒(rú)生酸¹,跃马西入金城关²
译文: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注释:¹酸:寒酸、迂腐。²金城关:金城,地名,在今甘肃兰州西北,是宋与西夏交界处重要关口。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塞垣(yuán)¹苦寒风气²恶,归来面皱须眉³(bān)
译文: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
注释:¹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²风气:气候。³须眉:胡子和眉毛。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先皇¹召见延和殿²,议论³(kāng)慨天开颜
译文: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
注释:¹先皇:指宋神宗。²延和殿:宋代宫殿名。³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⁴天开颜:意思是让天子龙颜大开。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谤书¹盈箧(qiè)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译文: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
注释:¹谤书:诽谤他人的奏章。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译文: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大梁¹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²
译文: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注释:¹大梁:即汴京,今开封。²玉川破屋应数间: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这首七言古诗是送别之作,古人在送别赠行的诗中,往往寓有劝慰之意,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达,是一位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作者在激励他的同时,希望将来有重见之期,并预期彼此都能不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操守。

  开头四句是诗的第一段。前两句指出董生虽然爱好读书,勤奋苦学,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龌龊相,以科举起家,汲汲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有志从军,因而早年就跃马西行,在金城关一带边防要地,参加军旅生活,以图立功绝域。次两句是说,董生虽然久在边疆,但当时西边的夏国,已与宋朝议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而边塞苦寒,风霜凄紧,董生在归来之后,已经须眉斑白,面带皱纹了。这一段表明董生胸怀韬略,志气非同一般,而未遇时机;壮图未遂。“先皇召见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段。写董生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当儿,议论慷慨,曾使君王为之开颜(天,指天子),但终以年老,虽然诽谤很多,他也不复置辩。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暂且不问世事。这一段表明董生在回到京都以后,虽蒙召见,然而并未获得重用。

  末段四句点明送行之意。前两句是说,董生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作者不知扁舟此去,何时才能归还。这两句深寓惜别之意。后两句的意思是:将来有幸,在大梁城里定能相见(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数间,那时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作者借以自比。玉川子卢仝一生没有得志,作者也累试不第。除科举之外,作者也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进身,但他并不低声下气去求别人的推荐,宁愿以布衣终老,所以在这里也以此勉励友人,表明将来相见,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主人,友人也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

  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显得彼此都很有志节,不失自重的贫士身份。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618-619页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¹萤已飞²
译文:去年离别正是北雁南飞,今夜灯下缝制征衣已不见流萤踪迹。
注释:¹裁缝:裁制缝补衣物。²萤已飞:照明的萤火虫已经飞去。
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征客¹去来²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³
译文: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
注释:¹征客:征程的旅客。在外旅行的人。²去来:往来,往返。离去。来,语气助词。³寒衣:御寒的衣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