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tiānèrshǒu--yuánzhěn

róngshēngshěnyǐngshēnshìqíngshuíshìjiùléichénwéiyīngbàoshūyóuliánbǎocéngcānshārén

shānbáilóushāyuàncháoshēngcānghǎitángchūnlǎoféngjiājǐngwéichóuchàngliǎngshāngxiànshén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旄(máo)¹,在浚(jùn)²之郊。素丝³(pí)之,良马四之。彼(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译文: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注释: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¹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²浚: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³素丝:白丝,一说束帛。⁴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⁵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⁶彼:那。⁷姝:美好。一说顺从貌。⁸子:贤者。⁹畀:给,予。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jié)¹干旟(yú)²,在浚之都³。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译文: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注释:¹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²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³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邑,近城。⁴组:编织,束丝之法。⁵予:给予。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孑孑干旌(jīng)¹,在浚之城。素丝祝²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³之?
译文: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¹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²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³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2-10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5-106

gānmáo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jiéjiégānmáo zàijùnzhījiāo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 zàijùnzhī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jīng zàijùnzhīchéng zhùzhī liángliùzhī shūzhě gàozhī 
雨后林塘夏亦秋,一葫芦酒在船头。
雨后林塘¹夏亦秋,一葫芦酒在船头。
译文:雨后树林池塘的景色似夏天又似秋天,慢慢一葫芦美酒放在船头。
注释:¹林塘:树林池塘。
醉来深入荷花去,卧看青天飞白鸥。
醉来深入荷花去,卧看青天飞白鸥。
译文:喝醉了就深入到荷花丛中去,躺在船上看天空中白鸥飞翔。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名花¹倾国²两相欢,长得³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¹名花:牡丹花。²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³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¹春风²无限恨,沉香³亭北倚阑干。 
译文: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¹解释:消除。²春风:指唐玄宗。³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

qīngpíngdiào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bái tángdài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chángjūnwángdàixiàokàn  (chángzuò cháng )
jiěshìchūnfēngxiànhèn chénxiāngtíngběilángān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高柳长涂¹送客吟,暗惊鸣序²变鸣禽(qín)³
译文:柳树在路旁护送着在马上吟诗的行客,暗自惊奇随着时序推移鸣叫的鸟儿也变了。
注释:沟店:镇名,在今山东省滕县南。¹涂: 通“途”。²鸣序:鸣节顺序。³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了。指随季节变换,路过的候鸟变换。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鸣¹抵万金。
译文:清风消散了初夏的暑气,及时而来的雨水宝贵异常。
注释:¹依鸣: 及鸣。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译文:远山怀抱着苍翠的树枝野趣横生,行云随着马的奔驰投影下片片清阴。
摇鞭喜入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摇鞭(biān)喜入肥城¹界,桑柘(zhè)²阴浓麦浪深。
译文:行客挥着马鞭兴致勃勃地进入肥城地界,眼前桑柘葱翠茂盛、麦浪滚滚。
注释:¹肥城:县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²柘:树名,叶卵形,可喂蚕。

  这首诗写春暮夏初鸣的动人景色:清风细雨,绿野鸣禽;而桑阴麦浪,男耕女织,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和平气象;作者摇鞭放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吟之于诗,充满了活发清新的生活气息,令人读后悠然神往。此诗风格清丽自然,境界明朗空阔。

  “高柳长涂送客吟”,诗一开篇,作者便用“高柳”两字点出鸣节为盛夏,用“长涂”和“客”点明诗人正千里游宦。浓浓郁郁的高大柳树,一排排沿着长长的路途绵延不尽,它们随风摇曳,发出丝丝柔和的低吟,仿佛正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离家远行的游子。

  “暗惊鸣序变鸣禽”,第二句,紧扣首句末尾的一个“吟”字,由风中的树吟写到树中的鸟鸣。诗人繁忙的公务和长途劳累使他几乎忘却了鸣序的变化更替,此鸣他目睹路旁轻摇的绿柳,耳闻翠柳柔和的低唱,心里顿鸣轻松闲静了许多,但正当诗人心灵舒展之际,突然,那茂密柳枝中传出的几声鸟鸣舔破了树的吟唱,直钻入心底。诗人愣住了,他发现鸟儿已不同于以前的鸣叫,它比以前啼鸣得更加婉转、更加动听,他惊讶为什么一直未听见这鸟儿的啼叫。这里“暗惊”两字,真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由忙碌的人世进入纯净的自然鸣那种惊讶的心理,这其中既有喜悦之情,也有惊惧之意,他惊惧在繁忙的公务缠绕下自己感觉的麻木和迟顿。“暗惊”一句,出自谢灵运 《登池上楼》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但却点化得自然贴切,没有丝毫痕迹,可见诗人写作技巧的熟练。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鸣抵万金”两句,诗人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突出了旅途气候的宜人。凉爽的清风连吹三日,吹散了逼人的暑热,落雨依鸣,纷纷降落,价值万金,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一片清新。诗人置身这凉爽的天气,沐浴着清风好雨,内心无比的自由舒畅,他情不自禁地向远方望去,“远岭抱枝围野色”,只见远处山岭怀抱着苍翠的树枝,呈现出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这里,一个“抱”字,用得极为巧妙,它十分生动地形象描绘出了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也由此而流露出诗人自身心灵的闲静和谐,表现出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亲密无间的境界。远处的山岭树枝是那样的和谐亲切,对于诗人身边的景色,于是,诗人把目光从远岭拉回身旁,由远及近。“行云随马弄轻阴”,只见天空中飘浮的云彩静悄悄地投影下片片清阴,这行云是如此的玩皮可爱,她跟随着马儿不停地与人嬉戏,游玩。这里的一个“弄”字,出自张先《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作者用于此,给本无生命的行云赋予了无限活力,在作者的笔下,行云宛如一位天真玩皮的姑娘在耍弄着轻阴。“随马” 两字,感受细腻真切,它紧承“抱”字,又描绘出了“行云”与自己的亲切和谐、相依相伴。

  “摇鞭喜入肥城界”,诗人信马挥鞭,体味着人与自然这神奇的和谐,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山东肥城。这里,一个“喜”字,把高柳的低吟、鸣禽的啁啾、清风好雨的宜人、远岭抱枝的和谐、以及行云随马的亲切,都浓缩、融化、积淀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从而也使前面的一切景物更深一层。

  最后一句,“桑柘阴浓麦浪深”,作者又在前面自然景色的基础上,展示出一幅田园风光。桑林茂密,树阴浓浓,辽阔的麦田麦浪滚滚,这真是一幅迷人的农家乐。

  此诗形象地刻画出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态,结末描绘了一幅桑浓麦深的丰收的图画;全诗层次鲜明,颇有意境;巧妙化用他人诗句,自然流畅。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55-156.
2、 王筱云等主编:诗歌卷(五)---辽、金、元、明[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94,145.

guòshāgōudiàn--wángyùn

gāoliǔzhǎngsòngyínànjīngshíbiànmíngqínqīngfēngshǔliánsānhǎoshíwànjīn

yuǎnlǐngbàozhīwéixíngyúnsuínòngqīngyīnyáobiānféichéngjièsāngzhèyīnnóngmàilàngshēn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空寂舍¹,阶下终南山。
译文: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注释: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¹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¹间。 
译文: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注释:¹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¹
译文: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注释:¹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译文: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谁知大隐者¹,兄弟自追攀。
译文: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注释:¹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tóngwángchānglíngpéiyóuqīnglóngtánshàngrénxiōngyuànxiōngwéi--wángjìn

línzhōngkōngshějiēxiàzhōngnánshān

gāochuángshànghuíkànliùjiān

yúnchùmièfēiniǎoshíhái

wèntiānrénjiēxīnshìjièxián

shuízhīyǐnzhěxiōngzhuīp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