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⒈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引《左传·僖公五年》:“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资治通鉴·东昏侯永元元年》:“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相作矣。”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春秋时晋献公命士?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解释】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示例】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
【近义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语法】一国三公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