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
(1)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⒈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引《国语·周语下》:“众口鑠金。”
韦昭注:“鑠,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也。”
明姜南《投瓮随笔·逐日表语》:“昔日位居黄閤,众口鑠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縈骨。”
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鑠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
亦作“众口销金”。 汉焦赣《易林·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亦省作“众鑠”。 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众鑠金须化,羣排柱不支。”
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引申为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如:「我们不怕事情有多复杂,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到时候就麻烦了。」也作「群口铄金」。
【解释】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示例】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 述香港恭祝圣诞》)
【近义词】积毁销骨、人言可畏
【反义词】交口称赞
【语法】众口铄金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