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两立
(1) 敌对双方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⒈ 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引《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 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总之,薪水与创作,是势不两立的。”
亦作“势不两存”。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也作「势不并立」、「势不两存」。
【解释】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示例】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近义词】你死我活、誓不两立、不共戴天、令人切齿、势如水火、令人发指
【反义词】情投意合、亲密无间、亲如手足
【语法】势不两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