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
(1) 徒有虚名,与实际不相符合
⒈ 亦作“名不符实”。名声与实际不相符合。
引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竇,终无取焉。”
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空有虚名,不合实际。如:「这样做不是名不副实,徒惹是非吗?」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也作「名不符实」、「名不当实」。
【解释】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处】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示例】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近义词】徒有虚名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名实相副、不务空名、当之无愧
【语法】名不副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