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引《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笺:“它山喻异国。”
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传:“攻,错也。”
明李贽《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参见「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条。
【解释】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出处】《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示例】江陵之书院,或亦他山之石,而讲学聚徒,诚不可以不慎也。
【近义词】引以为戒、前车之鉴
【反义词】重蹈覆辙、就地取材
【语法】他山之石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