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
(1)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比喻停止做某事
⒈ 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
引《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明徐复祚《投梭记·阴伏》:“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
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旧唐书·伊慎传》:“慎列树三栅,相去数里,偃旗卧鼓。於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
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譁者斩。”
⒉ 休军罢战。
引《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詔,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
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
⒊ 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来,难道就此偃旗息鼓,一问不问吗?”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
【解释】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示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销声匿迹、鸣金收兵、消声匿迹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兴师动众、轰轰烈烈
【语法】偃旗息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