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乐歌的理论。
文体名。
⒈ 谓乐歌的理论。
引《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章炳麟《辨诗》:“古者,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盖有韵之文多矣。”
⒉ 文体名。 宋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遂成为文体,各作家常有所作。
引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优词乐语,前辈以为文章餘事,然鲜能得体。”
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一:“纯仁属撰乐语, 浩辞。 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 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乐器》:“五言乐语,歌咏五德之言也。乐语,所歌之文词。”
谈论音乐的言辞。
乐(樂)
⒈ 欢喜,快活;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其乐无穷。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乐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⒉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⒊ 对某事甘心情愿:乐此不疲。乐善好(
)施。⒋ 笑:这事太可乐了。
乐(樂)
⒈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乐。声乐。乐池。乐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歌(①音乐与歌曲;②有音乐伴奏的歌曲)。乐正(周代乐官之长)。乐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⒉ 姓。
乐(樂)
⒈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樂)
⒈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be amused、be glad to、cheerful、enjoy、happy、joyful、music
忧、苦、哀、悲
原为象形
happy, glad; enjoyable; music
语(語)
⒈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⒉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⒊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⒋ 说:细语。低语。
语(語)
⒈ 告诉:不以语人。
Punjabi
形声:从讠、吾声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