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土箸 ”。世代定居一地。
《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汉书·西域传上》:“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 颜师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宋书·孔季恭传》:“夫训农修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翫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 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司马法非周制说》:“ 桓公问伍鄙之法, 管子曰:‘相地而差徵,则民不移;徵不旅旧,则民不偷。’谓随地之美恶而差其徵税,则民安土箸不移徙。” 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所以那地方土著的资产阶级很少,大多数只是‘农业的’小资阶级,外来的如中国人等,也是私人商业经济,小买卖小手艺等等。”
指世代居住的地方。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 东平 ( 沉东平 )先生《临平记》以唐诗人邱丹为临平人。考《全唐诗》云:‘ 邱丹 , 苏州嘉兴人, 诸暨令,歷尚书郎,隐临平山 。’则临平乃其流寓,而非土著也。”
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采茶》:“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諳晓之人。” 元周伯琦《兴和郡》诗:“ 滦阳界东履, 汾晋直西略。提封广以遐,编氓半土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子成》:“少君姓江 ,此间土著。” 茅盾《故乡杂记》:“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 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
土
⒈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⒉ 疆域:国土。领土。
⒊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⒋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⒌ 不合潮流:土气。
⒍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⒎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⒐ 姓。
dust、earth、ground、homemade、land、local、soil、unrefined
洋
象形:像土块
soil, earth; items made of earth
着
⒈ 穿(衣):穿着。穿红着绿。着装。
⒉ 接触,挨上:着陆。附着。不着边际。
⒊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着眼。着笔。着色。着墨。着力。着想。着意(用心)。
⒋ 下落,来源:着落。
⒌ 派遣:着人前来领取。
⒍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
着
⒈ 接触,挨上:着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⒉ 感受,受到:着凉。着急。着忙。着风。着迷。
⒊ 使,派,用:别着手摸。
⒋ 燃烧,亦指灯发光:着火。灯着了。
⒌ 入睡:躺下就着。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着了。没见着。
着
⒈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着法。着数。一着儿好棋。
⒉ 计策,办法:高着儿。没着儿了。
⒊ 放,搁进去:着点儿盐。
⒋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你说得真对!
着
⒈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着。开着会。
⒉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着呢!
⒊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着!
⒋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着。照着办。
a move in chess、apply、burn、device、send、touch、trick、usefeel、wear、whereabouts
灭
会意
make move, take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