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常情
(1) 一般人所常有的思想感情
(2) 亦作“人情之常”
⒈ 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引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蔽。”
《北史·齐冯翊王润传》:“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
明赵弼《赵氏伯仲友义传》:“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夫面前无饭锅而觉得无聊,觉得苦痛,人之常情也。”
一般情况下人的感情表现。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序〉:「又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蔽。」《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既得陇,复望蜀,人之常情,既尝著滋味,如何还好罢得?」也作「人情之常」。
【解释】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出处】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示例】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明 赵弼《赵氏伯仲友义传》)
【近义词】入情入理、天经地义
【反义词】不尽人情、不近人情
【语法】人之常情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人
⒈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⒉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⒊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human、man、people、person、human being、fellow、individual、soul
己、我
象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常
⒈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⒉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⒊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⒋ 姓。
constant、frequent、ordinary
形声
common, normal, frequent, regular
情
⒈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
⒉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⒊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情欲。发情期。
⒋ 私意:情面。说情。
⒌ 状况: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
affection、feeling、love、passion
形声:从忄、青声
feeling, sentiment, e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