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天下得到匡正。
⒈ 使天下得到匡正。
引《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匡,正也。天子微弱, 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
《史记·齐太公世家》:“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南齐书·高帝纪下》:“贤能悉心,士民致力,用获拯溺龕暴,一匡天下。”
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先生自比管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原指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后引喻为统一天下。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解释】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示例】《南齐书·高帝纪下》:“用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
【语法】一匡天下作谓语、定语;指统一天下。
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指事
one; a, an; alone
匡
⒈ 纠正;匡正。匡谬。
⒉ 救:匡救。匡复。匡时济世。
⒊ 辅助,帮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⒋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匡算。匡计。
⒌ 古同“筐”。
⒍ 姓。
correct、rectify
形声:从匚、王声
correct, restore, revise
天
⒈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天空。天际。天罡(北斗星)。天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天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⒉ 在上面: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⒊ 气候:天气。天冷。
⒋ 季节,时节:冬天。
⒌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天。
⒍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天上。天宫。
⒎ 自然界:天堑。天时。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⒏ 〔天干(
)〕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⒐ 自然的、生成的:天然。天性。天职(应尽的职责)。天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天伦之乐。
day、God、Heaven、nature、sky、weather
地
指事
sky, heaven; god, celestial
下
⒈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⒉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⒊ 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
⒋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⒌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⒍ 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⒎ 进入:下海。
⒏ 投送:下书。
⒐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下班。下课。
⒑ 谦辞:在下。下官。
⒒ 颁布:下令。
⒓ 攻克:攻下。
⒔ 卸掉: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⒕ 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⒖ 退让:争执不下。
⒗ 做出判断:下结论。
⒘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下。
⒙ 用在名词后边(①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②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下”、“年下”)。
⒚ 用在动词后边(①表示关系,如“教导下”、“培养下”;②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下基础”;③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下去”、“停下来”)。
⒛ 少于:不下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下蛋。
below、descend、down、give birth to、give in、go to、leave off、lower、next、take
上、高、停
指事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