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n
胭
zhī
脂
shān
山
⒈ 亦作“臙脂山”。
⒉ 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引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清纳兰性德《满江红》词:“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想念臙脂山下,悲哉秋气。”
⒊ 古代闽中郡北莲花峰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红如胭脂而得名。
引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闽中郡北莲花峯下有小阜,土色殷红,俗谓之胭脂山,相传闽越王女弃脂水处也。”
胭
⒈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可作化妆用品,亦是国画色。简称“胭”,如“胭粉”、“胭红”(“脂”读轻声)。
形声:从月、因声
rouge, cosmetics
脂
⒈ 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脂肪。脂膏。松脂。脂油。香脂。
⒉ 指“胭脂”:脂粉。
fat、grease、rouge
形声:从月、旨声
fat, grease, lard; grease
山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hill、mountain、jebel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mountain, hill, 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