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1) 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
(2) 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
⒈ 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刘向《新序·节士》:“介子推曰:‘ 推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
《后汉书·第五伦传》:“﹝第五伦﹞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⒉ 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 《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
引君惠好天文讖记。”
晋郭璞《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滎泽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潘烂头》:“潘烂头,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京江,有异术。”
⒊ 道教徒。
引《梁书·沉约传》:“﹝沉约﹞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
《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齐主还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注:“道家虽曰宗老子,而西汉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东汉始有道士张道陵、于吉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东汉之时。”
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⒋ 佛教徒;和尚。
引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恢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松公故喜佛法, 树勋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信奉道教的人。
道
⒈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⒉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⒊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⒋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⒌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⒍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
)。道士。道姑。道行(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⒎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
⒏ 说,讲: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⒐ 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
⒑ 线条:铅笔道儿。
⒒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⒔ 量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⒕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path、road、doctrine、Tao、say、talk、way、melod
讲、路、说、谈、途、叙
形声:从辶、首声
path, road, street; method, way
士
⒈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⒉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⒊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⒋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⒌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⒍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⒎ 姓。
bachelor、person、scholar、soldier
会意:从一、从十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