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āng
双
gōu
钩
⒈ 亦作“双钩”。亦作“双勾”。 古代藏钩游戏。
引唐李商隐《代应》诗之二:“昨夜双鉤败,今朝百草输。”
朱鹤龄注引晋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嫗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冯浩注:“双鉤即藏鉤。”
⒉ 成对的挂钩。
引明陈海樵《锦缠道·惜别》曲:“忆风流,醉眠在吴姬酒楼,锦帐控双钩,未言时早自觉密意先投。”
清汪元爵《双头牡丹》赋:“窗横六扇,帘静双钩。”
⒊ 古代指女子缠足的形状。
引明单本《蕉帕记·幻形》:“妆罢脂香在手,行来羞蹴双鉤。”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着松花色,细褶绣裙,双钩微露,神仙不啻也。”
《花月痕》第二一回:“果是双双白足,自然也好,最难看是莲船半尺假作莲瓣双钩。”
⒋ 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执笔方法。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八:“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
引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用笔双钩,则点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鐙法。”
宋黄庭坚《论书》:“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迴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⒌ 摹写的一种方法。用线条钩出所摹的字笔画的四周,构成空心笔画的字体。
引宋姜夔《续书谱·临》:“双鉤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郭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宋陆游《地僻》诗:“几净双钩摹古帖,瓮香小啜试新醅。”
明沉德符《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董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鉤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
清昭槤《啸亭杂录·赐福字》:“其内廷翰林及乾清门侍卫,皆赐双钩‘福’字,盖御笔勒石者也。”
⒍ 中国画技法之一。
引黄若舟《花鸟画技法·勾勒轮廓》:“中国画写生是先用炭条轻轻地勾出轮廓……再用毛笔加工细描,用纯熟的手法勾勒出生动活泼的线条,所以勾勒画法,是用线条描出物体形象的轮廓。因为从两条线勾成物形,又称为双勾画法。”
朱自清《你我·<子恺漫画>代序》:“里面有一幅……画着一个微侧的半身像:他严肃的脸上戴着睛镜,有三五颗双钩泪珠儿,滴滴搭搭历历落落地从眼睛里掉下来。”
一种书法的描摹方式。用透明或半透明纸蒙在范本上,用细笔钩描帖字的点画外廓,称为「双钩」。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朱其背,肥瘦正得本体。
双(雙)
⒈ 两个,一对:一双鞋。双杠。双重(
)。双方。双管齐下。双豆塞聪(耳被堵塞,一无所闻)。双瞳剪水(形容眼珠的清澈)。智勇双全。盖世无双。⒉ 偶,与“单”相对:双数。双号。
⒊ 加倍的:双料。双份。
⒋ 姓。
both、double、even、twin、two
单
原为会意
set of two, pair, couple; both
钩(鈎、鉤)
⒈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钩子。秤钩儿。火钩子。
⒉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钩子。钩针。
⒊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
、乙等)。
⒋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钩住树枝爬上去。
⒌ 研究,探寻:钩玄。钩沉。钩校(
)。⒍ 牵连: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⒎ 同“勾”。
⒏ 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钩贴边。
⒐ 古代兵器:钩戟。纯钩(剑名)。吴钩(刀名)。
⒑ 镰刀。
⒒ 古代称圆规。
catch、clasp、claw、hamulus、hook
形声:从钅、勾声
hook, barb; sickle; stroke with